Blog

Bye, life in college

Begin

回首过往,很少用文字去记录过往发生的事情,但大学生活太精彩,很想记录下来留作纪念,也想分享这份美妙的记忆。

记忆很难触发,只有触及到它的边缘,整块记忆才能被解锁。所以我大概会边浏览相册边用文字去记录大脑中所触发的美好画面。

叙事风格呢,就先按照时间顺序,对于特定的主题我也会单列出来去记录心智发生的变化。

2018

在高考前,对大学的概念是模糊的,只知道我要顺应周围这些成年人安排的路线:学习->高考。既然是2018年,那就记录一点高中的时光,那段时间大概是最叛逆的时候。

高中参加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我用Arduino和各种传感器做了一个监测人体生理和环境数据的帽子,一门心思扑进这个项目开发中,记得当时国庆假日全部用来敲代码,这几天的疯狂也导致之后经常会颈椎疼痛。最终拿到的是省奖,比赛的评选让我初识社会运行的轮廓,最终你获得的奖项大概和你能找到怎样的人际关系有关,非常感谢当时老师给我带来的成长。

临近高考又花心思去毫无用处的自主招生考试和大学举办的夏令营上面。我也忘记什么原因,我喜欢上课和上自习拿着Kindle看一些闲书。不过也有点用,刚上高中我感觉同学都好厉害都知道好多,快毕业的时候貌似反了过来。

高考结束后,加了一些学校的招生群,机缘巧合结识了现在大学的好伙伴,在他的指导下填报志愿,入学。之后每当有疑问或者情绪有问题的时候,都会寻求意见和倾诉。

一个人坐着火车来到陌生的城市大连,沿途景很好看呀,之后坐火车看窗外也变成了我的一大乐趣。有车站旁的城市,城市边缘的工厂、乡村等等。清晰记得抵达的第一天,办理入学,搬行李、快递,第一次进宿舍等等。

第一次选课就跨专业选了书法课,这也是之后独自定制选课计划的开端。轻松的军训,和初识的室友一起搬洗衣机,一起探索全新的城市。总之,走过的景很美,遇到的人相处很开心。

刚在学校待几天就开始自己折腾东西(搬离宿舍这台打印机也没正常工作QAQ)。

把门钻了个洞想做个指纹锁。

被同学拉着第一次去酒吧,辩论赛的一些体验,女生节,和图书馆学管会的故事,在学校的第一次生日,以及学期最后在图书馆和学姐短暂的偶遇。这个学期有太多的第一次,此时还懵懵无知。如果不是篇幅所限,真的想将相册全部分享出来,每一张都可以用无尽的语言去描述。这学期的主题是为转专业提高绩点&探索。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上课和作业都无比的认真。

2019

上半年学期选课选了两个专业的课程(机械和计算机),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被课程填满,充实并快乐着。贯穿整个学期的金工实习成了最深刻的记忆,磨铁、焊接,等待着大巴将我们一起拉到实习厂房,穿着蓝色的工装,体验边磨铁边拿Surface写代码的奇妙体验。

同时,这学期也开启了人生的第一段感情,虽然无疾而终,但经历之后也变得更加成熟。在六月去沈阳逛了几天,也许是从这时开始,每当到新的城市就很喜欢去当地的大学闲逛(现在疫情后已经成为了奢望)。在暑假去逛了武汉、长沙、杭州,领略了更多城市的气息。碰巧在杭州遇到了台风,第二天出门发现树倒了几棵,杭州也变成了此时我最喜欢的城市🏙。可能在大连看了很多次海,我也很喜欢在西湖边闲逛,像是觉得这些水可以将内心的阴霾全部带走。像海一样,水始终在那里不变如一,变得是来来往往的游人和时间,以及我们不断新增的记忆。这学期的主题是满课&成长

下半年便是成功转专业的第一学期,换了新的宿舍,新的室友,结识了更多新的同学。由于之前的选课计划,课程并没有落下,由于已经养成把自己时间全部选满课的习惯,所以提前选了培养计划内的一些课程,在记忆中非常享受忙碌和压榨时间的生活,在期末考试周甚至四五点爬起来看即将考试的内容。对于做某件事情,我更喜欢短时间用最大的精力去完成而不是拉长战线。性格所向,从初中到现在几乎所有的考试都是突击完成。

和小伙伴一起连夜完成了课程实验项目,申请到了去宁波大学的交换生项目,但很遗憾因为疫情而停止。在学期最后用C#写了个自动答题程序,第一次感受到软件给人们带来的帮助,特别是擅长干一些重复的有逻辑性的事情,也体会到了收款的快乐。那主题便是转专业后的生活。这是疫情前的最后一学期,在寒假准备回家的时候,就已经和同行的小伙伴带好了口罩。那趟高铁的终点站正是——武汉。

2020

元旦后的几天还和同学一起出去玩,毫无马上就有大流行病的征兆。只是在微博等社交平台能依稀看到一些消息,最终这件事和全世界的人都息息相关。从期待三月开学,到四月、五月,最终上半年的学期全部在家度过,上网课的初体验,体育课也变成了居家运动。搭建了Typecho的博客去记录学习笔记,第一次接了Android App的外包项目,代写课设等等赚了个iPhone的钱。在年中花了一个多月考了驾照,入了基金的坑,前几次赚了一点点,后面都是亏的QAQ。终于,开学啦!上半年学期的主题是居家上课&闲中赚钱

重新回到校园,开启了现在习以为常的封闭校园生活。带上的口罩估计永远也摘不下来。

和同学一起参加了一系列的数学建模比赛,和队友一起通宵的经历印象深刻。也由于建模比赛开启了全新的感情。新的亲密关系更像是互相治愈,互相变成更好的自己。(但这学期的感情在我记忆中更像是同校异地恋…)记忆中这学期只有两三门课,时间非常充裕,但也想不到时间都花在了哪里。

发现自己可以三年完成全部学分,奇思妙想报名了研究生考试,但最后由于跑毒放弃参加直接回家(本质原因是没准备…)。年末由于大连突然出现疫情,开始了紧张的核酸检测,由于匆忙买票,回家中转宁波,利用转机的时间逛了半天,之后的没几天大连高校就全部封闭禁止学生出校。跑毒成功!这学期的主题是全新感情

2021

亲密关系中两个人都会互相影响,那么最好的是一起携手向前,我也不断在受另一半的潜移默化。一月份在市图书馆的城市书房体验了半个多月的志愿者生活,最享受的就是在寒冷的冬天可以透过窗户看到闪耀的太阳和感受到每一寸暴露皮肤的温暖。在寒假进行了毕设选题(其实故事是这样的,我告诉老师我要搞毕设,负责老师说“好的,这个题目能做吗?”,我就被安排了),巧妙的遇到了刚来学校任教的老师,题目很有意思是《基于机器学习的弹幕可视分析》。假期遇到微软商城的打折,和小伙伴一起把傻大黑粗的ThinkPad换成了Surface Laptop,拿到手的一瞬间“啊,我之前用的那叫笔记本?”,从此带电脑出门不再是负担。

和女朋友第一次经历异地,春节互寄小礼物、一起在线看电影、看书。

大概3~5月份,每天都去图书馆忙毕设(后面其实发现毕设不需要我们付出很多精力,只需要通过而已)。原计划年中毕业,但感觉自己能力仍然欠缺,毕业有点送死,就继续呆在学校学习。感叹校园这个象牙塔真舒服,如果可以一直呆在里面,那么我愿意!

这一年之后的时间便是和女朋友一起准备研究生考试,暑假也一起留在了学校学习。可能目标不是很明确,所以学习除了后期都不是很在状态。(一开始想直接工作,因为想着上完学也是打工,那再花时间读书不是很必要,当然想法随着成长和时间推移也在不断变化。另一方面寄托于毕设老师说可以推荐去浙大实验室学习一段时间,但并没有达成,这也让我意识到任何事情不能百分百寄托,总要有个Plan B)

不知不觉,在学校从夏天变成了冬天,很享受忙碌且充满意义的时光。

这一年的时光非常连贯,由于学校封闭管理,除了一些节假日出去玩几乎都待在学校。后半年学分已经全部修完,所以都是去图书馆自习。那么这一年(两学期)的主题是毕设&自习&感情成长

Early 2022

回家!这次离开学校就是真的再见了。在年前开始着手充电和寻找工作机会,第一次面试是光大北分的科技岗实习生,最终担心北京疫情,在出发当天放弃了这次机会。顺利收到辅导员邮寄的毕业证后,第二次面试在V2EX论坛上看到招聘信息便加了好友,本来对这次面试不抱有希望,因为自己列的计划还没学完,但面试很顺利,很感谢公司的Leader给我的机会,在2月初来到杭州。在公司中和同事们相处很舒服,气氛非常融洽。我非常认同公司的文化,公司给予员工足够的自由和权利,相信员工不会滥用,同时员工也会自觉的履行义务。

考研的结果是在复试中被刷,报考中科院某研究所,当然也会有些许遗憾,但两条不同的路嘛,各有各的精彩。在备考期间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408专业课和英语上面,这些知识的学习相信在今后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这些经历改变了点我原本的心态,让我更想去争取更高的学历。

那大学的旅程到这里就顺利结束🎉~这些记忆都非常美好,我认为人生就是用来体验时光,无论好坏,去享受记忆递增的过程。我们要做的就是为自己不断创造更多美好的记忆。Bye, next leaf~

Thinking

About COVID-19

突如其来的疫情将我的记忆分为两个部分,再极端些:两个世界。我们是幸运的,被命运眷顾着仍然生活在这颗蓝星。现在出门仍然可以看到各种横竖的挡板,将空间划分为一个个封闭区域,出入仅保留有人看守的地方,扫描场所码、出示行程码,增加了原有生活本没有的步骤。

疫情前的校园是开放的,面向全部社会公众,进入学校可以享受到优美的环境和无处不在的书香气息。我小时候就经常在河南大学校园中玩耍,成长在其中。

学生也可以自由的进出校园,在课余的闲暇时光便可以深入探索所在城市的风土人情。在我看来大学生活本就是一半在校园学习,一半在城市游览。而疫情后的校园竖起了高高的围墙,将校园与世隔绝。除了严格的校园封闭,甚至还要担心下学期是否可以正常返校上课,取而代之的是腾讯会议、Zoom等软件的流行。

原有的社会生活是相对自由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的出行到每个想去的地方。并且生活节奏相对稳定,相信每一天都在变得更好。而如今疫情的存在像是给我们上了枷锁和添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如今想要出行的我们首先要查看两地的防控政策,每个省份、地区都有属于自己愈加严格的政策,在保护自己区域稳定的同时牺牲的是大众的自由和权利。不确定性指的是不知道哪一天疫情会直接来到我们身边,或者是更加严格的政策限制了我们更多的自由(衣食住行而已)。

还记得疫情前,觉得戴口罩好酷就买来一些,如今却成为我们出门的标配。在疫情期间也催生了一些事情,让我们愈加了解我们的国家。也许疫情将永远存在,但我们仍然要继续探索这个世界,去加载我们想要的场景,解锁更多有趣的未知。我们的意志永远不会被限制!

About news media

在如今被互联网覆盖的社会,想要获取最新的消息很简单,每天都有铺天盖地的新闻出现在你面前,但我更想认定这些消息是不真实的,带有立场的。我目前养成获取新闻的方式是首先广撒网去涉猎更多新闻源(例如央视新闻、微博、各类公众号、YouTube、Twitter、一些论坛),在全面浏览各种观点的评论后,自己内心才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对事件或世界的判断,发现世界的有趣。我更倾向于去看某件事发生的过程,判断发生的真实性,之后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听信某方的评论。

这些消息在短时间内貌似毫无用处,都是一些零散的碎片信息。但将时间维度拉长,这些零散的信息和每一次接收到信息后自己内心的判断将一起汇聚成你对这个世界的完整认知,这些认知将会影响着你今后的每一次决策。(也许只是停不下来这种看新闻的习惯而已…)

Consumer electronic

在大学期间尝试了不少品牌的手机,魅族、一加、Nexus、华为、小米。感谢咸鱼给我这个机会,不过大多都是全新购买后赔钱卖出。在初中的时候第一个智能手机是天语小黄蜂,3.5寸的屏幕玩的不亦乐乎,从刷机到自己定制刷机包、美化系统等等折腾了不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可能是精力不断被其他事情所占用,便失去了倒腾手机系统的热情,最终步入苹果的生态。

平板体验了iPad和Surface。最终感觉iPad的优势更在于浏览视频和文档,或用于娱乐。而Surface可以有生产力,但你需要考虑它是否可以胜任。

笔记本目前用的最久的还是刚上大学海淘的ThinkPad P52s,以为注明工作站就会有专属Buff,用来发现和普通笔记本无异。15寸的它让我每次出门携带都会成为负担。21年初凑巧换成了Surface Laptop2,瞬间肩膀减负。后来想体验苹果生态加钱换购了M1的MBA,提前熟悉Mac OS是有好处的,在工作第一天第一件事便是拆封一台MBP14。

记得在高中用新年的压岁钱购买了Kindle,如果好好利用,它发挥的价值远非金钱价格所能比拟。如今实体书的价格很高,并且不能第一时间阅读,Kindle确实是不错的选择,不过大学三年半它大概全部吃灰…

和女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购入Switch,买完第一感觉是游戏太贵了…也许是无聊时打发时间的神器(如果对玩的游戏提得起兴趣的话或是有一起愉快玩的小伙伴)。大概率我会让它去咸鱼…

很喜欢智能家居,它们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在宿舍体验过小米的智能插排、台灯、摄像头,都是不错的体验。因为宿舍晚上断电,一开始在宿舍还放了台UPS,应急很棒,后面由于电池不断老化便扔了。

现在还是非常喜欢电子产品,在逛商场的时候经常会去体验店摸一摸。但消费观念在逐步转变,如今不太想花太多的钱去购买溢价过高的产品,够用即可,剩下来的钱不如去领略新的风景。人们干嘛一直都和钢筋水泥呆在一起,自然风光更能让我的身心得到放松,并且享受其中。

Learn from college

我认为大学阶段对个人的成长提升是综合的,不只有学习。对于学习,大学会给你提供相对充裕且自由的时间和环境去学习自己想学的知识,在毕业后这种大段时间将变得稀缺,需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去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应对今后的人生。

之所以说是综合的,以我自己的体验来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心智的提升。从头说起,在初入校园,会结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每个人都有独自的想法、观点、习惯、擅长。在大量这样同学的环境下,相互影响,思维不断碰撞,自己的思维也会慢慢被塑造成型。提升的不仅是人际交往能力更是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这个认知似乎无法表述,但它真实存在。

如果让我对大学给我带来的提升排序,那么会是:心智 > 能力 > 学习。